課程詳情 在線報名
1.00
|
實現第二層技術
|
1.10
|
實現生成樹(STP)
|
(a)802.1d
|
|
(b)802.1w
|
|
(c)801.1s
|
|
(d)環路防護
|
|
(e)根防護
|
|
(f)網橋協議數據單元(BPDU)防護
|
|
(g)風暴控制
|
|
(h)單播泛洪
|
|
(i)端口角色、故障傳播以及環路防護操作
|
|
1.20
|
實現VLAN和VLAN中繼協議(VTP)
|
1.30
|
實現中級和中級協議、以太信道和負載平衡
|
1.40
|
實現以太網技術
|
(a)速度和全雙工
|
|
(b)以太網、快速以太網和千兆以太網
|
|
(c)以太網上的點對點協議(PPPoE)
|
|
1.50
|
實現交換端口分析器(SPAN)、遠程交換端口分析器(RSPAN)和流量控制
|
1.60
|
實現幀中繼
|
(a)本地管理接口(LMI)
|
|
(b)流量整形
|
|
(c)全網型
|
|
(d)集中星型
|
|
(e)丟棄允許(DE)
|
|
1.70
|
實現高級數據鏈路控制(HDLC)和PPP
|
2.00
|
實現IPv4
|
2.10
|
實現IPv4尋址、子網劃分和可編程子網掩碼(VLSM)
|
2.20
|
實現IPv4隧道和通用路由封裝(GRE)
|
2.30
|
實現IPv4 RIPv2
|
2.40
|
實現IPv4開放最短路徑優先(OSPF)
|
(a)標準OSPF區域
|
|
(b) 末節區域
|
|
(c)完全末節區域
|
|
(d)次末節區域
|
|
(e)完全次末節區域
|
|
(f)鏈路狀態廣播(LSA)類型
|
|
(g)點對點網絡和多路接入網絡的鄰接
|
|
(h)OSPF平滑重啟
|
|
2.50
|
實現IPv4增強網關內部路由協議(EIGRP)
|
(a)*路徑
|
|
(b)無環路徑
|
|
(c)備用無環路徑可用和不可用時的EIGRP操作
|
|
(d)EIGRP查詢
|
|
(e)手動匯總和自動匯總
|
|
(f)EIGRP末節
|
|
2.60
|
實現IPv4邊界網關協議(BGP)
|
(a)下一跳
|
|
(b)同級
|
|
(c)內部邊界網關協議(IBGP)和外部邊界網關協議(EBGP)
|
|
2.70
|
實現策略路由
|
2.80
|
實現性能路由(PfR)和思科優化邊界路由(OER)
|
2.90
|
實現過濾、路由再分配、匯總、同步、屬性和其他高級功能
|
3.00
|
實現IPv6
|
3.10
|
實現IPv6尋址和不同地址類型
|
3.20
|
實現IPv6鄰居發現
|
3.30
|
實現基本IPv6功能協議
|
3.40
|
實現隧道技術
|
3.50
|
實現OSPFv3
|
3.60
|
實現EIGRPv6
|
3.70
|
實現過濾和路由再分配
|
4.00
|
實現MPLS第三層VPN
|
4.10
|
實現多協議標簽交換(MPLS)
|
4.20
|
實現運營商邊緣(PE)、運營商(P)和客戶邊緣(CE)路由器上的第三層虛擬專用網絡(VPN)
|
4.30
|
實現虛擬路由轉發(VRF)及多VRF客戶邊緣(VRF-Lite)
|
5.00
|
實現IP組播
|
5.10
|
實現協議無關組播(PIM)稀疏模式
|
5.20
|
實現組播源發現協議(MSDP)
|
5.30
|
實現域間組播路由
|
5.40
|
實現PIM 自動匯聚點(Auto-RP),單播匯聚點(RP)和自舉路由器(BSR)
|
5.50
|
實現組播工具、功能和特定源組播
|
5.60
|
實現IPv6組播、PIM和相關組播協議,如組播偵聽者發現(MLD)
|
6.00
|
實現網絡安全
|
6.01
|
實現訪問控制列表
|
6.02
|
實現基于區域的防火墻
|
6.03
|
實現單播逆向轉發(uRPF)
|
6.04
|
實現IP源防護
|
6.05
|
實現認證、授權及記賬(AAA)(配置AAA服務器不需要,只需要配置客戶端(IOS))
|
6.06
|
實現控制平面管制(CoPP)
|
6.07
|
實現思科IOS防火墻
|
6.08
|
實現思科IOS入侵防護系統(IPS)
|
6.09
|
實現防護殼(SSH)
|
6.10
|
實現802.1x
|
6.11
|
實現NAT
|
6.12
|
實現路由協議認證
|
6.13
|
實現設備接入控制
|
6.14
|
實現安全功能
|
7.00
|
實現網絡服務
|
7.10
|
實現熱備份路由器協議(HSRP)
|
7.20
|
實現網關負載平衡協議(GLBP)
|
7.30
|
實現虛擬路由器冗余協議(VRRP)
|
7.40
|
實現網絡時間協議(NTP)
|
7.50
|
實現DHCP
|
7.60
|
實現網頁緩存通信協議(WCCP)
|
8.00
|
實現服務質量(QoS)
|
8.10
|
實現模塊化QoS CLI(MQC)
|
(a)基于網絡的應用程序識別(NBAR)
|
|
(b)加權公平隊列(CBWFQ),修改的差額輪詢(MDRR)和低延遲隊列(LLQ)
|
|
(c)分類
|
|
(d)管制
|
|
(e)整形
|
|
(f)標記
|
|
(g)加權隨機早期檢測(WRED)和隨機早期檢測(RED)
|
|
(h)壓縮
|
|
8.20
|
實現第二層QoS:加權輪詢(WRR),整形輪詢(SRR)和管制
|
8.30
|
為幀中繼實現鏈路分段和交織(LFI)
|
8.40
|
實現通用流量整形
|
8.50
|
實現資源預留協議(RSVP)
|
8.60
|
實現思科自動QoS
|
9.00
|
網絡排錯
|
9.10
|
復雜第二層網絡問題排錯
|
9.20
|
復雜第三層網絡問題排錯
|
9.30
|
根據應用程序問題對網絡排錯
|
9.40
|
網絡服務排錯
|
9.50
|
網絡安全排錯
|
10.00
|
網絡優化
|
10.01
|
實現系統日志和本地登錄
|
10.02
|
實現IP服務級別協議(SLA)
|
10.03
|
實現NetFlow
|
10.04
|
實現SPAN、RSPAN和路由器IP流量輸出(RITE)
|
10.05
|
實現簡單網絡管理協議(SNMP)
|
10.06
|
實現思科IOS嵌入式事件管理器(EEM)
|
10.07
|
實現遠程監控(RMON)
|
10.08
|
實現FTP
|
10.09
|
實現TFTP
|
10.10
|
在路由器上實現TFTP服務器
|
10.11
|
實現安全復制協議(SCP)
|
10.12
|
實現HTTP和HTTPS
|
10.13
|
實現Telnet
|
11.00
|
評估網絡變更建議
|
11.01
|
評估建議技術和已部署技術的互通性
|
(a)路由協議參數變更
|
|
(b)網絡到IPv6的遷移部分
|
|
(c)路由協議遷移
|
|
(d)加入組播至此后
|
|
(e)生成樹遷移
|
|
(f)評估新流量對現行QoS設計的影響
|
|
11.02
|
確定建議變更對現行網絡的操作影響
|
(a)網絡或部分網絡的停機時間
|
|
(b)性能下降
|
|
(c)引入安全缺口
|
|
11.03
|
當建議的變更與現行網絡不兼容時提供備選解決方案
|
(a)硬件/軟件升級
|
|
(b)拓撲版更
|
|
(c)重新配置
|
CCIE考試常見問題問答
|
||||||||
|
只要一個電話
我們免費為您回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