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詳情 在線報名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主要節日之一。受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二說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中秋節是*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主要習俗有:一賞月(玩月):文人月下吟詩對詩,賞月,喝酒,聊天。民間月下踏歌,月下歌舞。二蕩秋千,喝酒,月下男男或女女結伴出走,又叫“踏月(采月,濱江采月)”在月下踏歌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三賞桂:桂樹下賞月,吟詩,喝酒。四拜月:婦女拜月。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拜月亭》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五拜月老:求愛情,求偶,愛情如月滿。六拜吉祥物兔爺(兔君):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都有拜兔爺的習慣。七焚香:焚以桂花香。婦女用桂花油,桂花香粉。八團圓節:夫妻和美。祭祖祭祀,何家團圓飯,賞月。九月宮符: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十拜新月:唐代流行每當新月初生,婦女們便在深夜拜禱,希望自己青春永存,韶華常駐。“此只能婦女拜,團扇,又叫月扇。十一中秋互贈銅鏡。
摘自網絡,南京金陵旅游培訓中心整理發布
更多資訊,歡迎咨詢南京金陵旅游培訓中心025-85489500
中心官方網站 http://www.jlpx365.net/
只要一個電話
我們免費為您回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