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關新聞背景
網絡發言人制度應運而生
網絡民意,需要引導,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如今網絡輿情變得越來越復雜,作為一種利益表達的渠道,網絡的影響與日俱增。事實上,許多社會熱點問題,都是肇端于網絡,風行于網絡,并最終在主流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走向聲勢浩大。因此,必須對網絡輿情實施有效引導,在滿足民眾知情權的基礎上,傳遞民情,反映民聲,疏導民意,推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網絡發言人”制度無疑是傳統新聞發言人制度在互聯網空間的延伸和拓展,它取材于新聞發言人制度,又高于新聞發言人制度。
網絡發言人制度,應該說是應運而生。在第一時間,準確傳遞真實信息,正確表達黨和的聲音,應該是網絡發言人的重要任務和第一責任。在這一點,網絡發言人與新聞發言人似乎差別不大。網絡發言人,甚至可以看作傳統新聞發言人職能的一種延伸。在一些涉及民生的重大公共決策方面,網絡發言人可能比傳統的新聞發言人,承擔的任務更重,責任更大。
“網絡發言人”首現廣東
7月28日晚,在奧一網網絡問政平臺上,有網友lkd8227822發帖,稱廣東省韶關市工商局及下轄武江區工商局在處理一起違法廣告案件時,涉嫌濫用職權,在罰款對象、罰款數額上比較隨意。帖子中詳細敘述了被處罰的經過。
第二天一早,廣東省工商局負責對外信息的工作人員胡燕妮見到此帖后,向主管領導匯報,廣東省工商部門立即進行內部調查。因為該帖反映的內容涉及韶關市工商局,省局將這一情況發給韶關市局,要求其作出回應。很快,韶關市工商局反饋:此帖反映的基本案件存在,但早些時候該案件已由當地法院判決,兩審結果都為原告敗訴,法院認定工商部門在此事中不存在濫用職權的問題。
收到韶關市工商局的回復后,廣東省工商局決定將此結果在網上跟帖公布,于是胡燕妮將這一回復于8月3日下班前貼到了網上,使用的網名就是經網站審核的“廣東省工商局網絡發言人”。
繼廣東省委辦公廳推行“網友意見建議交辦會”,實現“網絡施政”后,近日廣東省職能部門第一個“網絡發言人”現身虛擬世界。
廣東省工商局新聞發言人、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彭海斌說,以前遇到網民質疑、提問和網上求助,廣東省工商局也一直在回帖和處理,但是處理人不同,留下的網名或域名也不同,沒有一個統一的聲音。而現在,“廣東省工商局網絡發言人”成為廣東省工商局在網絡問政平臺上回應網友時統一使用的網名,代表了更權威的聲音和更負責任的態度。
彭海斌說,大家不妨把“網絡發言人”視作傳統新聞發言人制度在互聯網空間的延伸和拓展,其背后是一個完整的團隊和制度,涉及網絡信息的收集、整理、匯報、交辦、回應等環節。“面對網民的‘放炮’、‘拍磚’,我們將以更誠懇更開放的心態回應網民質疑,尊重網民意見,絕不會回避。”
廣東省工商局設立“網絡發言人”,公開回應網友的投訴,其積極意義在于,體現了部門主動面對網民的開放態度。
部門以開放的姿態直面民眾的質疑,比起那些對信息公開躲躲藏藏、害怕群眾質疑的做法來說,無疑有天壤之別。這為疏通民意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網絡虛擬世界中也有了代表權威部門、權威態度的聲音。
當然,這樣一個新生事物,在運行中會面臨一些新的問題。比如,在開放的網絡空間,網民留帖動輒成千上萬,機關如何高效并有針對性的回應?有些帖子可能不可避免地有失偏頗甚至過激,機關又該如何面對?這些都是人們格外關注的問題。
二、“網絡發言人”現狀及存在問題
和傳統發言人制度相比,網絡發言人制度多了些尖銳,少了些含蓄;多了些隔空角力,少了些正面交鋒。但不變的是,提問者總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回答者也要在盡可能的范圍內給予回答。不同點是,網絡上的草根精神往往會彌漫在尖銳的發問上,所提問題也常常直來直去不容回避。常見的問題有:
1. 網絡的互性特點,對網絡發言人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新聞發言人,基本上可以視作是單向傳遞“聲音”的。基本上是你說我聽。但網絡是“你說我也說”。網絡發言人如果在政策水平,解讀能力,表達水平上不如人意的話,那將是很難適應代表不同利益群體的網民的各種提問的。如果在這方面能力欠缺,網絡輿情的引導效果就要打上一點折扣了。
2. 發言人能否輕松駕馭網絡輿情讓人擔心。網絡發言人如果只是簡單傳遞官方態度,對網絡輿情缺少必要的關注,對網絡特點缺少必要的了解,就很難成為合格的“發言人”。可以想見,今后在網上像“躲貓貓”、“俯臥撐”之類依然少不了,這種網上突發事件,我們的發言人能否輕松應對?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網上輿情的復雜性,也可能令“發言人”手足無措。
3. 網絡發言人制度進入普遍的實踐層面,尚不止于信息公開這么簡單。與民間網絡上的信息和觀點的交流,指向的依然是某個特定問題的解決,相關部門不僅要賦予發言人相當的自主權力,更需要構建一套聯動的制度體系作為支撐,能夠將文字的表述轉化為解決的切實手段,而不要讓網絡發言人成為形同虛設的招牌,或者作為應付新興網絡輿情工具。
4. 會不會又陷入持之不久的怪圈。《華商晨報》就提醒人們注意,曾風光無限的市長熱線成為“冷線”、信息透明的部門官方網站已無人打理“荒草叢生”等等……很多轟動一時或者初衷良好的設想,都很容易在時間的消磨下喪失熱情,成了“看上去很美”的明日黃花,這些前車之鑒不是俯拾皆是么?因此,對廣東開的這個好風氣,我們更應該審視其不足和值得改進之處。
從目前來看,“網絡發言人”應剔除本身的兩個“特點”。其一,“網絡發言人”隱身于網絡之中,靜看網民的帖子,尋找其中認為需要回復的帖子,不主動與網民進行對話,不主動進行信息公開。其二,面對網絡的海量信息,“發言人”不得不擇取帖子回復。這種隨意性很容易讓一些“網絡發言人”回避一些重要問題,而且,這種隨意性也不容易讓問題得到合理的解決。《法制日報》分析說,“網絡發言人”如不能與發帖的網民直接對話,無法了解事實真偽和問題的關鍵,很有可能只對反映的事實草草調查了事,徒然做無用功。
“網絡發言人”如何做好與網民互動?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發言人”比現實發言人更為重要,更有挑戰性,這是因為現實中的發言人面對的是媒體,總體上理性大于感性;而“網絡發言人”面對的是網民,很多時候感性大于理性。公權如何在表達準確意思的同時,也讓網民感受到尊重,這顯然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努力。
三、應對措施
1. 要調整“身段”,及時跟進網絡輿情,真心傾聽網民聲音,真情解決民困,及時表態,客觀調查,迅速發布客觀、權威的信息,還原事件真相,化解民眾的不解和焦慮情緒,一點一滴地重建誠信。
2. 相關部門不僅要賦予發言人相當的自主權力,更需要構建一套聯動的制度體系作為支撐,能夠將文字的表述轉化為解決的切實手段,而不要讓網絡發言人成為形同虛設的招牌,或者作為應付新興網絡輿情工具。
3. 高度重視互聯網絡新聞媒體的局限。不能把法定的溝通渠道變成虛擬的互聯網絡溝通管道,不能過分依賴互聯網絡搜集社區居民的意見,因為那樣做不僅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會出現新的互聯網絡控制制度——一些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會打著互聯網絡交流的幌子,屏蔽他們所不愿意看到的信息,把網絡發言人制度變成一種互聯網絡事先審查管制制度。
四、“網絡發言人”意義
1.“網絡發言人”是部門尊重民情的表現,是部門正確引導網絡輿論的好辦法,是和諧官民關系的好平臺,是打造部門網絡形象的重要途徑。
2. 絡發言人”,是一種創新,它體現的是公權對網絡民意的尊重,體現的是公權的包容開放姿態。這種姿態,無疑是網民所希望看到的。
3. 網絡發言人制度開辟了及時掌握和防范網絡輿情激化的渠道,建立了與網民對話的常態機制。
4. 網絡發言人制度旨在為互聯網在普通民眾與之間搭建一條政策與民意互動的新通道。網絡發言人可以及時就有關信息披露的帖子進行回復,以更好地發揮網絡輿論的積極作用,作出正確的輿論引導。
5.“網絡發言人”制度是政治文明的重要體現。要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對待網絡輿情、賦予發言人更多的權力、通過培訓提高發言人的綜合素質等。
6. 網絡發言人與新聞發言人制度相比,打破了時間、空間、層次的限制,是政務信息公開一種新的渠道和方式,必將進一步通過網絡凝聚網民、集聚網力,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網絡輿論環境。
7. 它保證官民之間信息溝通的及時和順暢,對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打造陽光,提升公信力和政策執行力都是大有好處的!
五 “網絡發言人”是個創舉
近日廣東省職能部門第一個“網絡發言人”現身虛擬世界。早在今年兩會上,就有政協委員建議設立網絡發言人。如今,這個建議終于成為現實,令人欣慰,也給網民更多期待。
隨著去年6月主席胡錦濤在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民在線交流,以及今年2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國網和新華網與網民在線交流,“全民上網”的這一時代背景已經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