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入了解考試大綱,明確核心考點,盡可能多地獲取分數。參考書中會有章節提示考點知識,要重點關注這些章節。
2. 教師資格證考試參考書會強調重點,注意那些劃線部分的知識,這些通常都是考試的重點。
3. 雖然教材很厚,看起來可能會很累,但盡量過一遍。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吃力,但到后面你會知道哪些內容可以略過,哪些需要深入記憶。特別注意書中的粗黑體字部分,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例如,“教學評價的類型”下會有多種評價方法,需要理解這些方法的含義。
4. 看教師資格證考試書時,要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考試不是考一個知識點,而是考整個知識點群。例如,“正確的學生觀”包含多個小點,需要每個都了解并理解。要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個小的知識框架或大綱,記住這個框架就能拿到大部分分數。
二、中考前如何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1. 一般人疲勞消除后,頭腦最清醒,體力也充沛,是學習的黃金時段。可安排對功課的全面復習。早上8點至9點,人的耐力處于最佳狀態,適合安排難度大的攻堅內容。
2. 下午短期記憶效果非常好,適合進行“突擊”學習,比如邏輯性強、難度大的課程。中午適當的午休可以緩解學習壓力,提高記憶力,因此中午一定要休息。調整精神后可安排長期記憶的任務。晚上可安排語文、數學、外語等文理科交叉復習。必須在晚上11點前入睡,保證第二天的精力。
三、什么時間看書最好,記憶力最強
1. 我今天想與大家深入探討一下我們的教育體系。雖然我對于大陸的情況了解有限,但我在臺灣的經驗中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可能也存在與大陸相似的情境。如果我們確實有需要改進之處,我希望我們可以真誠地討論,共同尋求解決方案。
2.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里,哪些部分需要我們深刻反思呢?我們需要從最根本的文化心態開始談起。讓我通過一個故事來說明:你見過侏儒嗎?侏儒是生長不全的孩子,雖然他們的身體無法正常生長,但他們依然擁有與常人相同的情感和智慧。這讓我想到我們的教育,有些孩子在吸收文化、精神上的養分時,仿佛患上了“文化的侏儒癥”。他們身處五千年文化的熏陶下,卻未能得到應有的成長。
3. 近一百年來,尤其是在臺灣,我感受到了普遍的文化侏儒癥的存在。許多中國人甚至無法閱讀自己的經典書籍,如何理解深度的中國文化呢?對一個喪失文化信仰的民族來說,學習其他文化只是表面功夫,無法學到真正的精神內核。這不僅是自己的損失,也是對其他民族的褻瀆。
4. 為什么西方的文化可以傳入中國,而我們的中國文化卻難以傳播到西方呢?當我們被問及關于自己文化的問題時,有時卻無法給出滿意的答案。這樣的留學生,自己也會感到慚愧,被稱為“文化的侏儒”。心靈沒有成長,僅僅學習他人是遠遠不夠的。
5. 當整個世界興起“中國熱”,如果我們只是政治、經濟、軍事強大,那只會讓西方人感到害怕。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力量,更需要心靈的成長和文化的光輝。我們需要讓人尊敬、喜愛,培養下一代擁有寬闊的心胸和悲天憐人的情懷。這一切,都要從文化素養的培育開始。
6. 如果我們對教育的本質了解不夠透徹,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認識不夠清楚,那么我們所做的教育可能適得其反。例如,臺灣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國的影響,但我們在應用時卻忽略了背后的理論基礎。所謂的“懂了才教”的教育方法,需要深入了解兒童的認知心理發展。
7. 認知心理學只是研究人類認知的心理發展,而我們在教授認知科目時,如數學、自然、物理、化學等,應該按照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來安排教學內容。這意味著要一步一步地教,讓孩子真正理解和掌握每一步的內容,才能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8. 在臺灣的科學教育卻是失敗的。孩子們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對數學感到壓力,到了初中和高中,不及格的人數越來越多。我們的孩子那么聰明、那么認真,為什么學數學卻如此痛苦?觀察美國人的數學教育方式,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教得非常簡單,讓孩子們學得輕松。所以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教學方式,并作出改變。
9. 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學習數學時感到壓力,我們可以借鑒美國人的做法。我手里有一份美國的初中數學教材,他們教什么呢?首先是四舍五入的技巧,其次是分數的約分和加減乘除,還有小數的計算,以及正方形、長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等。這些是我們孩子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1. 初中的一二年級與學科教育
小學進入三四年級階段時,我們的知識層次也會有所提高。但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習程度,不可一概而論地認為過于淺顯。對于五六年級的數學教育,若學生遇到困難,我們應如何引導?關鍵在于,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思考習慣。科學的本質并非強迫學生掌握深奧的題目,而是激發他們的思考興趣,讓他們敢于面對問題,并尋找多種解決方案。
2. 數學與科學的教育方式
到了初中階段,學生常常會感嘆:“我以前怎么會覺得這些題目如此困難?”其實,這并不是他們變笨了,而是教育方式的問題。我們不必過分強調教授數學和科學知識,而應注重引導和啟發。人類天生就具備邏輯和數學的能力,我們只需要按照他們心靈發展的秩序來稍加引導即可。
3. 科學教育的方法與策略
在科學教育中,我們面臨兩個選擇:一是降低教材難度,以適應兒童的接受能力;二是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以應對高難度的教材。若不采取這兩種方法之一,那么當前的教育方式無疑是在損害兒童的成長。科學教育應遵循科學的方法,即“懂了才教,教懂了才有用”。
4. 非科學科目的教育思考
除了科學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學科。例如音樂和美術,它們與科學有著本質的不同。對于這些非科學的科目,我們是否也應用科學的方法來教育?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這些科目的教育方式并不需要“懂了才教”。例如音樂教育,它更多的是一種環境的熏陶,而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非科學科目的教育方法。
5. 音樂教育的真諦
音樂與美術等美感教育并不屬于科學范疇。但現在的教育方式往往用科學的方法來教授這些科目,這實際上導致了我們音樂教育的失敗。真正的音樂教育應該是一種環境的熏陶,讓兒童在兒時就接觸真正有內涵的音樂,如古典音樂。這種教育方式可以深入到兒童心靈的深處,影響他們的一生。
6. 總結與思考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人的思考能力和情感素養。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科目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對于科學科目,我們可以采用“懂了才教”的方式;而對于非科學的科目,我們更應該注重環境的熏陶和心靈的感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目標,培養出既有知識又有情感素養的人才。
《孝經》中有一句老話:“移風易俗莫良于樂”。在培養我們的下一代成為有禮貌、有秩序、有教養、有愛心的人的過程中,音樂的熏陶是極其重要的。自嬰兒三歲起,我們就開始對他們進行音樂教育。放古典音樂不必特地安排時間,任何時候都可以,聲音不必過大,也不會干擾大人的工作。這是因為嬰兒的耳朵非常靈敏,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與心靈和腦神經的發展緊密相連。豐富的聲音刺激有助于他們頭腦的發展。
對于三至六歲的幼兒,幼兒園是一個重要的教育階段。除了日常的教學外,幼兒園的老師還應該每天播放優美的音樂。如果一直重復播放如“哥哥爸爸真偉大,媽媽姐姐我歡喜”等簡單的歌曲,可能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永久的污染。在這個關鍵階段,應該給孩子們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音樂體驗,如古箏和古琴的音樂。
對于六至十三歲的孩子,小學教育階段也至關重要。除了學校的正規課程外,我們應該在課余時間播放好的音樂。我們提議在北京的計程車上播放古典音樂,給外來訪客留下不同的印象。在這個階段,孩子們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非常強,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時機進行音樂教育。
美術教育同樣重要。讓孩子在三歲之前欣賞世界名畫、風景和建筑的照片,只要看過一幅名畫三次,就會終生難忘。這叫做“眼睛明亮”。結合之前的“耳聰”,我們就可以稱這為“聰明”。這樣,孩子一生的學習都會比別人輕松愉快。
我們往往在家庭教育上缺乏重視。許多家庭認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因此不予以教育。人生必須要懂得知識才能行走。現在的學習可以為孩子打下深厚的基礎,讓他們每一年都有所收獲,而不是再迷失在不懂的問題上。不論是數學、音樂還是美術,我們不應該再問孩子懂不懂,而應該引導他們去感知、去體驗、去領略知識的魅力。
只要一個電話
我們免費為您回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