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詳情 在線報名
夏天的氣息還未散去,秋天就已經悄悄來臨了,氣溫逐漸下降,陽氣開始潛藏于內,身體也開始逐漸發生變化,在夏秋交替的這段時間里,養生也要順應天時地利。
三大穴位防暑熱
初秋暑熱仍未退去,素有“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的說法,這個時候我們就該防暑降溫,預防中暑啦,按摩穴位可有效防暑噢,那么具體如何做呢?
一、太沖穴
太沖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個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處。由于它屬于足厥陰肝經,因此按摩此穴對肝火旺盛帶來的上火癥狀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沖穴上,稍用力就會感覺非常痛,說明肝火比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這個穴位。
具體做法:在按摩太沖穴前,先用熱水泡腳約10分鐘,然后用大拇指從下向上推揉3分鐘即可。
二、內庭穴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滎穴可以說是熱癥、上火的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腫痛、牙痛、腹脹、吐酸水等不適時,可以多按內庭穴。
具體做法:內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間的縫隙交叉處,每天早晚用大拇指點揉100次即可。
三、合谷穴
合谷穴*找了,我們平常說的虎口就是。如果你有牙疼、耳鳴、眼睛紅腫、鼻出血、頭痛、咽喉腫痛、便秘、發熱、口干,或者臉上的青春痘一個接一個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來消消火。
具體做法:由于這個穴位按摩起來也比較方便,因此沒有固定的次數,有空的時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夏天尚未結束,濕熱的天氣仍在,經常按揉這些穴位可有效解暑。如果你有濕熱的癥狀,不妨試試哦,即便沒有濕熱,也可以拿來作為平時的養生保健。
三大穴位保脾胃
夏末時節,雨水較多,濕氣偏盛,濕邪容易傷脾,此時飲食應該偏淡,并且要少食冷飲、秋瓜等寒涼食物,以免中傷脾陽。另外,經常艾灸這三個穴位,可有效保護脾胃。
一、中脘穴
中脘穴對治療惡心、治療燒心、噯氣、治療慢性肝炎、治療慢性胃炎、胃痛,輔助消化等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你脾胃不好,中脘穴是*穴位。
做法:可艾灸可按揉,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按揉。中醫講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泄,一般是指肚臍周圍,此處不必考慮順逆補泄。
二、神闕穴
《銅人》:“神闕,治泄利不止,小兒奶利不絕,腹大繞臍痛,水腫鼓脹,腸中鳴狀如流水聲,久冷傷憊,可灸百壯。”
神闕穴現代常用于治療胃炎、腸炎、痢疾等,作為一個養生大穴,可重點關照之。
三、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 扶正祛邪之功能。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并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 增進食欲,幫助消化。
三大穴位解秋乏
由于炎炎夏日的消耗,入秋后不少人覺得渾身無力、精神欠佳、食欲增強卻不易消化。不少人會陷入失眠的困擾,除了早睡早起保持良好作息之外,那么該如何配穴呢?
一、內關穴
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上的穴位,是守護心臟的一個重要關口。現代常用于治療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等心臟問題,可有效改善睡眠質量。
做法:在平日的養生保健中,你可以經常按壓這個穴位,每天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壓右胳膊的內關穴,按捏5~10分鐘,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壓左側的穴位。
二、太溪穴
太溪穴在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的凹陷處。太溪穴可有效緩解治療精力不濟、失眠、健忘、祛斑、美容、祛痘、祛眼袋浮腫、祛黑眼圈、美白肌膚等。
做法:可以用拇指的羅紋面來按摩,緩慢加大力量,一般3—5分鐘。如果實在掌握不了手法,就買一根艾條來灸吧。或者也可以用雙手擦熱放在后腰的腎俞處,也有補腎的效果。
三、神門穴
神門穴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改善心悸,治療心絞痛、無脈癥、神經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癥等。神門穴可以緩解心悸心絞痛,對于緩解神經衰弱有幫助作用。
康奇特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培訓課程:催乳師、康復按摩、小兒推拿師、針灸推拿、養老護理、茶藝師、刮痧拔罐、足療灸療、育嬰師、母嬰護理、滿月發汗、產后恢復師等課程,歡迎有意向的朋友們來校試聽考查。
只要一個電話
我們免費為您回電